文 | 暮春
编辑 | 杨旭然
如果要盘点近年来遭受非议最多的企业,联想绝对榜上有名。
“网红经济学家”和更加纯粹的网红们,视之为流量的收割机,联想系的方方面面都接连陷入舆论风暴眼。
而其主力旗舰联想集团,还在独自努力开向另一个山头。这个PC时代的王者,在科技产业的转型期压力重重。业务变革的进程始终没有停止,但非PC业务的增长,至今尚未能抵消PC业务的下滑。
如今PC行业又一次站在了下行周期的起点。根据联想集团最新公布的2023财年第三财季(2022年10-12月)营收和净利,分别为153亿美元和4.37亿美元,同比均下滑24%和32%,连续10个季度净利增长的纪录由此终止。
长久以来,联想集团天价般的高管薪酬(工资、奖金及股份激励)和占比极低的研发投入,让外界颇为费解。这也被认为是其冲击科创板“猝停”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元庆拿着超高的薪水,一边表示看高度好公司未来发展,另一边却自2022年以来大幅减持手中股票。
也许作为企业负责人、大股东的杨元庆,也已经意识到PC业务所即将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新业务至今仍然无法带领联想逃出旧有的牢笼。
对此,至少资本市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至今港股市场上的联想集团市盈率不过6倍,这是一个低到足够说明问题的数字。
01
戛然而止的利润增长
“整个PC市场已经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
疫情透支了人们对PC的需求。在吃尽“黑天鹅”红利后,联想开始和行业一起跌入寒冬。
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PC出货量2.85亿台,同比下降16%。前三甲联想、惠普、戴尔出货量下滑速度都高出行业均值。
摩根士丹利甚至在最新的2023年PC市场预测中提到,“整个PC市场已经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
而且,在2022年,全球PC市场呈现季度性急速下跌的态势。Gartner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总计6530万台,同比暴跌28.5%,创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
作为全球最大的PC企业,当行业压顶之时,其遭受的负面影响,无疑首当其冲。
联想的基本盘智能设备业务集团(IDG),在2023财年第三财季收入同比减少34%,经营利润减少37%,大幅拖累了整个公司的业绩表现。
杨元庆公开表示,PC市场的换机时间已经从三四年延长到五六年。按照这个换机节奏,倘若一个消费者在疫情发生的2020年购买了一台电脑,那么他要到2025年才会有更换这台PC的需求。
行业急转直下,还要面对华为、小米的绕后攻击,杨元庆坦言,“现在处于最糟糕的时期。”
去年,杨元庆还豪言要启动大规模招聘,未来三年扩招1.2万人,五年研发总投入超千亿元,而不到一年后就“变脸”了。财报发布会上,联想公开宣布了1.5亿美元的削减成本计划,并表示将进行裁员。
从2013年联想首次超越惠普、成为全球PC王者起,已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经历几十载风雨洗礼和周期波动,对市场的前瞻性预测却仍不尽人意。
一家自称高科技的企业,却走出了典型的周期型企业的利润曲线。
自2000年起,联想22年的利润曲线呈现明显的波动。疫情之前,联想集团的利润高峰还要追溯到2005财年的11.2亿美元,由于疫情催生的在线经济的助攻,联想的盈利才突破前高。
杨元庆曾在采访中说道,企业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你不可能爬着云梯上去,一定得下来以后再去爬下一个山峰。
联想集团的业绩表现正在完美诠释这一说法,只是用了足足20年的时间,才能突破自己过往的极限,这还不提中间多次的下滑和亏损。
这样的表现,难以称得上是一家面向未来的高科技企业。
02
争议不断的高超薪酬
“作为公司CEO,拿的比员工少,说不过去。”
“我堂堂一个集团CEO总不能比自己的员工拿的少吧?”
杨元庆的高年薪缘于对IBM PC业务的收购。2005年联想并购IBM PC之前,杨元庆的薪酬仅424万港元,但在收购完成后,他的薪酬增长至2175万港元,是一年前的5倍多。
飙升的薪资自然引来外界质疑,杨元庆回应称:中美两国薪水标准存在很大差异,收购IBM PC业务后,如何让两个不同的公司统一薪酬是很麻烦的事情。国内工资比较低,而IBM的员工是按美国市场的标准来的。
按照他的意思,“作为公司CEO,拿的比员工少,说不过去。”
此后几年杨元庆薪水水涨船高,2011年-2014年,杨元庆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最贵CEO(中资港股CEO薪酬榜)。2014年更是以惊人的1.3亿年薪,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工皇帝”。
杨元庆这番话看似有些傲慢,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其合理性。
2000起自2017年特朗普上台之前,中国企业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国际化征程,跨国收购,海外扩张的案例比比皆是。迈向海外,也是中国企业登上世界舞台,彰显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通过收购IBM PC业务,联想被看做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翘楚,被许多媒体和商学院大书特书。
自那时起,联想就立志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包括文化、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人才结构,乃至薪酬体系都要跟上国际化的脚步。
2012年,联想还启用了意大利人蒋凡可·兰奇,其助推联想登顶PC全球第一。不久前,这位联想功臣因在脊椎手术中引发并发症而去世。
联想的董事会堪称“多国部队”,涉及中美英意多国籍,不仅有国内高管,还包括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功勋人物兰奇,曾经还包括索尼前CEO出井伸之等国际大拿。
全盘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公司人事结构和薪酬体系相应调整,貌似也说得过去。
但自2017年以来,国际贸易壁垒陡增,联想的国际化“人设”已经变得有些不合时宜,也因此遭到了诸多非议。而随着“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推进,联想高管的超高薪酬也再度陷入舆论漩涡,如同被架在烈火上炙烤。
杨元庆近三个财年的薪水依旧高达2466.3万美元、2616.6万美元、2792.2万美元 (1.67亿元、1.77亿元与1.89亿元),且连年增长。
舆论压力下,杨元庆于去年放弃了8000万元的长期奖励,发给一线员工。
但更被外界质疑的是,公司高管薪酬占比和研发投入占比严重倒挂。根据此前科创板招股书,18/19财年、19/20财年、20/21财年,联想集团高管们的税前薪酬分别是5.65亿元、9.09亿元和9.34亿元,占税前溢利分别达到了9.83%、12.85%和7.77%。
而同期,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02.03亿元、115.17亿元、120.38亿元,虽然超过所有科创板上市公司,绝对投入不可谓不高,但研发占营收比例仅为2.98%、3.27%和2.92%。
全球来看,企业给予高管高昂的薪酬,以奖励其做出的突出贡献,也并非不合理。苹果公司CEO库克也领取着天价薪酬,但无论企业竞争力、科技引领、市值表现、盈利水平等等层面,苹果公司都是碾压联想。
而联想集团常年不到3%的净利率,还不及3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如此孱弱的盈利能力对应高管超高的薪水,想不引起外界的质疑都是不可能的。
03
千呼万唤的第二曲线
杨元庆撕掉“PC之王”的标签的念头,要比其他人更强。
由于多年来未能打造出新增长引擎,联想不得不固执地依赖PC,造成如今尾大不掉骑虎难下的两难境地。
移动互联网已是波涛汹涌,PC更是江河日下。疫情只不过是一次幸运女神的眷顾,作为世界最大PC企业的掌门人,杨元庆不可能不知道。
PC业务,食之无味,却弃之可惜。PC成就了联想,却又让其陷入低盈利泥潭。
相比苹果,联想是一个更加彻底的组装厂,芯片等核心器件均实行外采。2022年,联想花费了210亿美元之巨来外购芯片,巨额采购侵蚀了联想的利润空间。在PC产业链中,无奈为芯片厂商做嫁衣。
多年来,联想净利率不到3%,经营利润率只有区区4%。甚至有投资者评论称,股东还不如将联想集团卖掉,存入银行的长期收益都要比其经营利润高。
所以,杨元庆撕掉“PC之王”的标签的念头,要比其他人更强。
2014年9月,联想以23亿美元收购IBM x86 服务器业务,随即成为全球服务器市场第三大厂商。但该业务长年亏损,最终并入如今的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ISG)板块。
最新一个财季,ISG业务收入29亿美元,同比增长48%,创历史新高,利润大增150%至4300万美元。表面看,似乎还不错,但29亿美元的收入才换来不到1.5%的利润率,甚至还不及PC业务。
紧接着在2014年10月底,联想又以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中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手机被杨元庆寄予众望,但一顿操作后,摩托罗拉在美洲市场表现不俗外,国内市场已经是“泯然众人矣”。
2019年,杨元庆又提出“3S战略转型”,如今又祭出所谓的“新IT”。相比来看,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方案服务业务表现不俗,最新一个财季的营收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3%及12%至 18亿美元和3.7亿美元。
只是,当下的联想还是倚重PC,其他新业务仍未能挑起重担。联想似乎仍没有摆脱PC的成败桎梏。
纵观联想近20年的发展,在行业变革期,总是试图通过跨国收购“曲线救国”,而非真正的潜心修炼核心关键技术。所以,联想最终船大难掉头。
04
写在最后
13年前,年仅28岁的迟宇宙被柳传志钦点为“联想史”的执笔人,但当他写完《联想局》后,却未得到柳的首肯。
最终,迟宇宙自己出版了这本书,他在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个11人的集体企业,经过20年的努力成为了一家受人尊重的跨国公司,不仅是因为历史机遇和谙熟市场规律,而是由于这家企业的缔造者及其核心团队比别人更懂得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
在柳传志看来,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生存,在发展技术与企业生存产生矛盾时,技术要给生存让路。
《联想局》结尾写道:“在一个伟大而残酷的联想局中,柳传志、李勤及其联想……他们一次次布局,一次次破局,一次次结局,又一次次重新走回局中……”
从柳传志到杨元庆,联想的基因注定了它始终无法打破牢笼。在技术飞速跃迁的当下,尤甚。
原文标题:联想的问题从未被真正解决过|巨潮